易世博app

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易世博app > 新闻动态 >

地理学的三个定律_空间_异质性_is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3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
地理学第一定律

由WaldoTobler于1970年提出:“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关,但近处的事物比远处的事物更相关”(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, but 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han distant things)。如某城市中心区域房价为8万元/㎡,距离中心5公里的A社区房价为6万元/㎡,而20公里外的B社区仅3万元/㎡。这个例子中的A社区的房屋属性比B社区的房屋属性更接近城市中心区域房屋属性。

地理学第二定律

地理学第二定律由MichaelGoodchild提出,空间异质性定律(Law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),空间的隔离,造成了地物之间的差异,即异质性。(分为空间局域异质性(spatial local heterogeneity)和空间分层异质性(简称空间分异性)。地理学第二定律概括了地理现象的另一个特点:地理现象的空间变化以及变化的差异性,即不可控的空间变化规律。

1.分层异质性如山地气候-植被垂直分异

现象:云南玉龙雪山同一山体不同海拔的景观差异:

展开剩余70%

玉龙雪山(图片来自网络)

海拔2500m:亚热带常绿阔叶林(年均温15℃);

海拔3500m:温带针叶林(年均温8℃);

海拔4500m:高山草甸(年均温0℃)。

定律体现:垂直高差导致水热条件空间分异,形成系统性分层结构(非随机变异),体现“位置不同则生态属性不同”

2.局域异质性如城市内部热岛效应

观测结果(夏季午后):

工业区:地表温度42℃(密集厂房与沥青路面);

相邻生态公园:地表温度32℃(植被覆盖率高);

直线距离仅1公里,温差高达10℃。

定律体现:相同气候背景下,下垫面属性(人工建筑vs绿地)的空间分异引发微尺度环境突变,形成“热岛孤岛”

地理学第二定律揭示了地理现象空间分异的本质,为区域规划、生态保护等提供了“因地制宜”的理论基础。其与第一定律(空间自相关)共同构成地理分析的二元框架:前者解释“为何近处相似”,后者解释“为何远处相异”

地理学第三定律

地理学第三定律,由朱阿兴提出,核心内涵为“地理环境越相似,地理特征越相近”(The more similar geographic confiqurations of two points(areas, the more similar the values(processesof the target variable at these two points(areas)),即地理相似性规律。地理相似性是指2个空间位置在地理环境(包括空间和非空间要素)上的综合相似性。

预测北美红尾鹰栖息地适宜性时发现:

北美红尾鹰(图片来自网络)

威斯康星州A区域(落叶林覆盖率60%,海拔300m,近水源)存在红尾鹰族群;

500公里外的B区域(落叶林覆盖率58%,海拔280m,近湖泊)虽不相邻,但红尾鹰出现概率达92%;

C区域(针叶林为主,海拔800m)概率仅5%。

定律体现:A与B的地理环境配置高度相似(植被类型、高程、水文),导致物种特征趋同;C因环境差异显著形成分异。

发布于:广东省

Powered by 易世博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